导报君语
一吃金银满屋
二吃油润富足
三吃生生不息
四吃衣食无忧
—礼成—
春节来咯!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忙碌了一年的人们阖家团圆的日子。为了迎接这一重要时刻,家中执掌中馈的人,刚进入腊月就开始忙活了。
腊肠、糕点、海味、小吃……这一个月家里会变得和粮仓一样充实,即便是那些对时节并不敏感的人,也会从厨房终日弥漫的油烟香气中,嗅到浓浓“年味儿”。
控制不住的冲动
在7岁的小安眼里,比起“煎堆碌碌,金银满屋”这个好的意头,她只在乎眼前的芝麻球甜不甜。
这个圆滚滚的,内里可能会有豆沙馅出没的,用糯米粉和*糖搓出来裹满芝麻下油锅的拳头大的球,广府人称之为煎堆,客家地区则叫其“油果”,而对于非广州地区的客家人,比如小安,她记得,妈妈说这个是叫“油堆”。
“油堆”很油,浸出的油会透过塑料袋、纸巾、纸巾、手套,进而扒满里里外外整个手。如果可以,小安希望能有套餐具帮助正常进食,而不是急匆匆拿了油滋滋的袋子就去上学。
但是很香
细腻绵长的红豆沙,外裹着黏糊糊又弹牙的糯米糍,炸得金*的脆皮外表,镶嵌了一粒一粒香喷喷的白芝麻,趁热撕开,吹吹吃下——
来呀~快活呀~
反正有,大把时光!
煎堆不大,约莫拳头大小,有软皮的、脆皮的和化皮之分;内里又分有馅的和空心的;有馅的又分由炒熟的香花生米碎、*豆末粒制成,即所谓的“爆谷”,和由豆沙、麻茸、麦芽糖做成的,小安的最爱。
过去,煎堆因形似蟠桃仙桃,常作为神的食物用于供奉祭祀。而众所周知,中国人擅长“内卷”,这就导致家家户户开始攀比谁家的煎堆炸得大,以此彰显虔诚,求得神明垂怜。不过现在,大油堆也可以在餐厅茶楼见到。
今年春节,小安一家会到餐馆吃年夜饭,那家餐厅除了是“老字号”,其出品的煎堆也是一顶一的大。每次点这道菜,小安都等不及服务员剪成小块,想立刻用手指戳破这和灯笼一样的煎堆,好在她有一个严厉的妈妈,看了看妈妈有力的臂膀,她决定忍一忍,好好吃饭。
“土味”一点有什么不好?
“皮需面粉g、砂糖15g、猪油10g,夹酥需面粉g、猪油50g,馅则需砂糖g、花生80g、芝麻20g、椰蓉20g。”维尼嘴里念念有词对着清单,将材料分成了三个部分。
很难想象,两年前的维尼只会和妹妹一起做做蛋糕曲奇这样的西点,根本不会在意酥角的做法,或者说,像酥角这样的传统点心在她看来太“土”了。
转折发生在她出国的那两年。异国的春节若没有华人群体,只是一个寻常工作日,这让在德国工作的她第一次感受到了文化的隔阂。不过,感谢一切知识传播途径,他的德国同事们也懂得春节对一个中国人的特殊性,不仅给她发了“GongXiFaCai”的邮件,还用瓜子、花生酥准备了一场小型年会。
当习以为常的一件事成为“千载难逢”,方意识到那些不起眼的点点滴滴竟如此珍贵。回国后的她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