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豆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80年代东北农村民俗老照片,有些风俗早已
TUhjnbcbe - 2023/3/25 19:33:00
武汉白癜风研究所 http://m.39.net/baidianfeng/a_10982758.html

……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

方文山给南拳妈妈写过一首歌叫《牡丹江》,旋律也许一下子想不起来,但这两句歌词却总能戳中人心。

在东北那嘎达,有一些存在于80年代的民俗,现在已随时代的发展逐渐消失,而当我们这些70、80、90后的农村孩子再次看见这些照片,瞬间就被拉回那个物质匮乏、却又倍感温暖的年代,那些伴随我们童年成长的回忆全都涌上心头,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回不去的是旧时光。

▲上图。奶奶正用木纺锤拧麻绳,炕上放的是自己家种的蓖麻,晒半干后扒掉皮,然后用木纺锤旋转拧麻绳。

▲上图。木纺锤,利用旋转能拧一些简单的细绳,老祖宗的智慧。

▲上图。辘轳井,杠杆原理在民间的应用,桶子灌满水再摇上来,然后倒进水缸,用水的时候再用“瓢”舀到锅里或盆里。“瓢”是啥?就是把成熟的葫芦从中间破开,去瓤,晾干后用作盛水的工具。

▲上图。80年代逐渐有了这种半机械的“洋井”。之所以叫“洋井”应该就是从外国传进国内的一种技术吧。利用活塞原理,一压一出水。在东北冬天很冷,这种井经常会冻住,还得倒一些热水进去把水引上来,甚至用火烤铁管让里边冻住的地方融化掉。

▲上图。坐在炕上抽旱烟袋的大婶。旱烟杆又细又长,烟袋锅不大,塞入自家种的烟叶丝,闺女拿火柴给点上,茅草屋里一片氤氲。

▲上图。女性抽旱烟在旧时东北农村非常常见,也是被其它地区称为:东北有X怪,大姑娘叼烟袋。图中几位老姐妹坐在火炕上围着火盆抽烟袋。炕上铺的叫炕席,后面柜子叫炕柜,炕柜上面用使用过的纸箱做一些杂物的收纳。那个年代标准的家居陈设。

▲上图。70年代至80年代初东北农村砖瓦结构的房子还很少,多数还是这种茅草房。

▲上图。草房的结构很简单,屋顶使用山上割来的羊草,这种草长得很高,空心不易腐蚀,拿回来之后用铡刀切齐,一层层整齐地铺在房顶,这种草很光滑,不储存雨水,雨雪天不会漏雨。如果年久了有漏雨点,就会把漏雨点的草替换掉。

▲上图。而这种房子的内墙是用石头垒成的,外墙基本用*泥和草混在一起抹成,那个年代水泥和石灰还没出现。而窗户则是木匠手工打造的,在有玻璃之前,窗框之间为了遮风挡雨的同时兼顾透光使用塑料布,更早则是用一种透光比较好的窗户纸。

▲上图。80年代一个普通农户人家的院落,晾晒着辣椒和苞米,对,在东北不叫玉米,而是苞米。

▲上图。早期东北农村一般不垒石头院墙,一般用木棍或木棒夹一排简单的隔墙。当然门也是不上锁的,所谓“从前慢”。

▲上图。而屋里就是烧的这种灶台,灶台也是用石头和*泥垒成的,旁边放着一个风箱,在风向不好的时候烧火会冒烟,使用风箱吹,这样柴火就能燃烧得更旺了。灶台连着卧室的炕,室内取暖也靠火炕的温度。

▲上图。丰收的季节到了,孩子们最喜欢爬到玉米堆上往下滑,把堆好的苞米堆搞得乱七八糟,最后免不了挨一顿骂。

▲上图。全家人围在一起,一边唠嗑一边脱玉米粒。那时没有机器,只能靠人手工脱粒,脱掉的玉米粒,拿去磨坊打成玉米碴子或玉米面。

▲上图。除了玉米,还有各种豆类,收割后也是手工脱粒,一边的老*牛在寻找自己能吃的食物。

▲上图。时代发展了也有这种脱粒机,把玉米从米仓上直接倒入机器,然后脱粒装袋,大大节省了时间和人工。

▲上图。物质贫乏的年代,大部分生产资料都靠手工制作。大酱(*豆酱)制作过程复杂又需要耐心,先将一锅*豆煮熟煮烂。

▲上图。煮熟煮烂后的*豆捣碎,留有豆瓣。

▲上图。将捣碎后的*豆手工制成块状,然后放到阴凉通风处风干,最后放入酱缸一段时间后放入盐,然后一缸鲜香味美的东北大酱就制作成功了。现在各种现成的食材越来越便利,在东北,手工制作大酱似乎已然不多见了。

▲上图。奶奶在用土办法手工孵化鸡仔鸭仔。挑选受jing后的鸡蛋鸭蛋放入严格控制好温度的水袋上面,盖一层被褥在蛋上面。

▲上图。这种孵化办法在农村很常见,但不是人人都能掌握技巧,对温度、湿度、通风等都有其规律,而且时隔一段时间得翻面,方法得当一般15-20天就可以孵出小鸡了。

▲上图。当然也可以让母鸡妈妈自己孵化。

▲上图。石碾子上面的鸡窝。

▲上图。鸭鸭们也长大了,农村的鸭子就这样散养院内河边,和孩子们一起长大。

▲上图。冬天来了,母鸡们在洒满阳光的窗台上晒晒太阳,长满窗花的窗户,滴水的冰凌,那个冬天一定很冷吧。

▲上图。孩子们在户外愉快的玩耍,老鹰捉小鸡,经典的游戏,没有塑胶跑道也没有宽阔的操场,房前屋后就是我们的乐园。

▲上图。女孩儿们最爱玩的跳皮筋,惊叹她们怎么可以跳那么高?

▲上图。冬天来了也不怕冷,大自然一年四季都向这里的孩子献出玩耍的灵感,冬天可以玩雪,夏天可以玩水。

▲上图。蹦爆米花的来了,就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之一,从家里拿来玉米粒,机器咣的一声响,美味的爆米花就出锅了,那是孩子们童年最常见的美味零食。

▲上图。80年代有了黑白电视,但是供电却不稳定,家长们总能想出各种办法,比如图里的爸爸,把自行车改造成手摇发电机,自己发电。孩子们坐在炕沿捧着饭碗看电视。

▲上图。chua嘎拉哈是那个年代东北女孩儿人人都会玩的一种游戏,嘎拉哈一般由羊或猪的足腕部的一块骨头制成,它有四面,翻成不同的面同时抛起沙包,根据翻成的次数积分,决定最后的胜者。现在的孩子们早已不知嘎拉哈为何物,手机不好玩吗?综艺不好看吗?

▲上图。看牌,这是在东北老年人之间流行的一种棋牌游戏,始于解放后,到了21世纪就几乎绝迹了。牌面上为水浒人物,玩法很多,一般类似于麻将对胡方式。

▲上图。大婶坐在炕上缝补,炕上铺的叫地板革,装针线的叫“笸箩”,墙上糊着报纸。

▲上图。老伙伴生病了,一般大姨都会拿着礼物来看望,一筐鸡蛋一包豆奶粉,既是心意,也是来往的礼仪。那时候医疗资源匮乏,医院不去诊所,赤脚医生上门输液或打屁针比较常见。

▲上图。忙碌的一年终于结束了,一般在农历年底,养猪的人家会请来街坊邻居帮忙杀猪,养了一年的年猪在这一天成了餐桌上的美食,炖上一锅白肉血肠,肥肉熬成大油,算是对一家人的犒劳。

▲上图。猪头一般会留到大年过完,在二月初二那天吃,吃猪头,抬龙头,吃完猪头肉,年才正式过完,准备新一年的农忙生活吧。

▲上图。在过完年到正月十五这段时间,就有很多支秧歌队或者高跷队来到各个村落里演出。他们一般由鼓乐队和高跷演员组成,到了谁家门口表演,这家的主人需要打赏。孩子们经常跟在秧歌队的后面看热闹,一看就是半天。

怎么样,这些回忆起来既酸楚,又甜蜜的老照片,是否让你瞬间感动?你想到了哪些有意思的童年画面,一起分享在评论区吧。

以上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您的图片版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

1
查看完整版本: 80年代东北农村民俗老照片,有些风俗早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