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阳沽酒客一直以来致力于本土文化的研究和推广,一开始出于爱好,渐渐的兴趣不仅越来越浓烈,还让自己感悟到不少传统文化里那种独具匠心的情怀。中国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风雨,不仅仅有悠久的历史,也产生了不少优秀的文化,其实手工业一直在这一块占有了很大的比重。
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工业革命开始在西方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短短数百年的时间,机器在不断的升级,满足着人类不同的需求,但是它的代价也是巨大的,社会的进步里总是跟随着另外一个孪生兄弟同行而来,那就是淘汰。在岁月的长河里,还让我们来不及叹息,很多东西就早已经烟消云散。
不过现代化的进程也同样促使一些人开始反思,我们需要怎么样的生活,与时俱进当然没有问题,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别样的人生和生活方式也是可以的。虽然江阳沽酒客在一个四线城市,但是作为川南第一州的泸州,却因其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还保留着许多依旧让人喜爱和追捧的传统。从石刻到油纸伞,从傩戏到薅秧歌,从一切用传统工艺制作出来的日常生活用品。比如今天我要说到的先市匡正酱油。
在泸州的合江县城,有一座千年之久的古镇,他因唐朝神童后为合江县令的先汪长眠于此,后人守墓三年,渐渐发展起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个当地的好官,用其姓为地名,先市自此而成。
作为长江的支流赤水河正好流经此地,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回水沱,又处于最适合酿造酒、醋、酱油的北纬28°*金维度,泸州老窖、郎酒应运而生,上游更有茅台,而赤水河的下游合江先市则以酱油闻名西南。
“居家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里的“酱”指的就是酱油了,酱油,已成为千家万户的生活必需品,酱油主要是由大豆、小麦、食盐等经过制油、发酵等程序酿制而成的,其酿制方法和工艺流程都各不相同。产于四川泸州合江的“先市酱油”一直坚持手工酿造,其传统酿制技艺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学者誉之为“中国酱油传统酿造的活化石”。
虽然我是泸州人,对当地酱油的名气早有耳闻,真正近距离了解的机会并不多。此次机缘巧合,因为央视《远方的家》栏目组要拍摄泸州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有幸能参与其中,正好要需要对先市这种现在依然还保留纯手工的制作工艺非常感兴趣,于是有了这一次于先市匡正酱油的零距离接触。
虽然在去之前,我们也做了一些功课,但是真的亲临现场后,才感觉到那份匠心给我们带来的震撼。
为了了解最纯正的先市酱油的制作,我们找到当地先市酱油的非遗传承人77岁的匡正元老先生和他的儿子48岁的匡森大哥,解放前匡正元老先生就拜当地有名的酱油师父,学习传统酱油酿造技艺,没想到一干就到了现在,并且传给了自己儿子。
与央视节目组一行从泸州蓝田上高速,大约半个多小时下法王寺高速就来到了先市镇,当地的魏镇长热情的接待了我们,简单的寒暄后,我们请魏镇长做向导,再驱车到了先市镇洋石桥村一组永生酿造厂,大门上用匡大哥父亲匡老先生的名字,做了招牌“匡正酱油”。
匡大哥正在跟父亲和工人们晒场劳作,听到我们来了,才急匆匆的走出来迎接,48岁的匡大哥,为人忠厚,因为方言的关系,一个劲的抱歉说讲不好普通话,怕到时候介绍不清楚。其实我们觉得这并不是问题。
走进晒场,到处都是酱缸,因为当天突然下雨,所以大家在忙着盖大缸。趁着下雨,暂时无法拍摄,我们跟匡大哥和其父亲先进行了沟通和了解,77岁的匡老先生,精神矍铄,这把年纪了还坚持干活实属不易,也说明了这里的水土很养人。
我们问匡老伯这么大岁数也不退休?直言一辈子吃饭的手艺,丢不得。大家都哈哈一乐,消除了陌生和紧张感,于是话匣子都打开了。
酱油是由酱演变而来的,早在多年前的周朝,就有了制酱的记载,最早的酱油是由鲜肉腌制而成,后来用大豆替代鲜肉制作酱油,风味不减且成本大大降低,才逐渐走进平民百姓的厨房,解放前,不像如今那么多选择,地处西南一隅的古镇,对于匡老伯来说学习酱油就是有了一口饭了。
从十多岁学徒到出师,十年左右的光阴,每天做着重复的工作,日晒夜露。师父轻易是不会传诀窍给徒弟,那个年代,教会徒弟饿死师父,也同样要看徒弟人品是不是有心人,是愿意踏踏实实的学并且不会投机取巧才行,不然以后去掺假就砸牌子。
就这样,通过自己的勤奋好学和踏实肯干,匡老伯一步步获得师父的认可,终于得到了真传。如今在这个镇上会酿造酱油的人其实不少,要说技术和酱油品质的坚守,恐怕只有匡老伯才一直坚持。
匡老伯和匡大哥告诉我们酿制“先市匡正酱油”的原料就是*豆、小麦、食盐和水,合江当地传统种植的大豆、小麦生长期长、颗粒饱满、富含蛋白质,自然出油率就高,作坊里的大桶就是用来蒸煮*豆小麦的,手工酿制过程包括大豆整粒蒸焖、天然野生菌种制曲、长周期晒露发酵、自然浸出法取油、暴晒浓缩油体等。其中最关键的就是“长周期晒露发酵”了,在每一口缸里,都是那些经过浸泡、蒸煮、加豆料面粉和曲之后的*豆,这些缸里的*豆,要在这旷阔的晒场上经过日晒夜露整整三年,等缸里的*豆充分发酵以后,才能提取酱油。
日晒夜露整三年啊,用这种传统工艺生产出来的酱油质量那是没的说了,而且取出来的酱油还要继续在酱油缸里进行日晒,这样再过一年,一坛子酱油才算告成,以后随着储晒时间的加长,酱油的品质会不断提升,四年的已经可以秒杀市面上很多工业添加制作出来的酱油,存放年份久的那就更不用说了。
而匡家最好的酱油氨基酸的含量已经超过国家特级的标准。更奇妙的是,先市匡正酱油还离不开这个位于赤水河畔的“风水宝地”,据说用同样的原料、同样的工艺、同样的工人,生产出来的酱油,那味道还真就是不一样。
这里就不能不说到水,“上游是茅台,下游望泸州,船到二郎滩,又该喝郎酒”,赤水河是一条奇妙无比的“酒河”,给了上下游的人们开怀畅饮美酒的同时,给中游先市这里的,就是酱香浓郁的调味品酱油.
由于先市位于赤水河畔,酿制“先市酱油”用的自然是赤水河畔的地下水了,这种水水质清冽,富含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和偏硅酸等天然矿物质,为优质酱油酿制提供了良好物质基础。
由于赤水河到了先市这里形成的回水沱,俯瞰就是一个天然的太极阴阳鱼,而匡家所选择的地方晒场,正好属于太极的阳面,从太阳东升到西沉,都很好的的能晒到,那些什么晒足天的口号,在这里看来简直就是笑话,匡老伯的眼里,没有三年的日晒夜露,怎么可能出好的酱油,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样的老匠人的坚守,才给我们奉献出原汁原味的酱油精品。
其实在跟匡大哥和匡老伯的聊天中,虽然二位都是非遗传承人,但是我看不到那些所谓的情怀和大格局。只记得他们简单又朴实的话语。正如匡老伯说,这个手艺养活了我,又养活了我儿女,他们又用它养活了自己和后代,我们靠它吃饭,就不能做歪了(做假了的意思)。今天那些加工厂市场很大,而且量也很大,我们做不到,我们只知道用我们坚守,把最好的东西,卖给我们的老主顾,吃了说好,不骂娘,这些年都是口碑相传,几千口缸子,每年最终出来的酱油,我们都能够基本卖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历经很多年的大大小小的“晒露缸”尽管不会说话,但他们却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手艺人不忘初心的证明。
“上游是茅台,下游望泸州,船到二郎滩,又该喝郎酒”,赤水河是一条奇妙无比的“酒河”,给了上下游的人们开怀畅饮美酒的同时,给中下游先市这里的,竟然是酱香浓郁的调味品酱油,匡家第三代孙女婿*王峰也加入了其中,虽然作为一个九零后,他却带给了我们传承的希望,先市酱油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不辞辛劳,坚守传统技艺的人们,才使得它经久不衰,一直在赤水河飘香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