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最好白癜风权威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们华夏民族头顶上这片流光溢彩的天空,已经几千年了。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历朝历代的文人骚客,更是留下了无数墨宝,借以赞颂这些满足苍生最基本生理需要,并让味觉感官升华的美食。其中的佼佼者,当属唐宋八大家之一,同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哥,同时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儿子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兼北宋头号大吃货苏轼大大。他的随笔打油诗猪肉颂如下: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还有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以及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听听这位老先生的壮举,荔枝上火,河豚剧毒,整个一副吃东西不要命的架势啊。好,下面大家先擦擦嘴角的哈喇子,我们要开始今天的正题了。食物除了果腹、解馋以及发朋友圈拉仇恨以外,还有什么其它的作用吗?给大家三秒钟时间考虑一下,三二一,OK答案揭晓,那就是泄愤。诸位看官切莫焦急,听我娓娓道来。大豆是我国原产的农作物,作为五谷之一,为我国人民蛋白质的摄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我们对黄豆食用方式的开发,也可用令人发指来形容:早餐来一碗甜咸豆腐脑,或者是五谷原味的豆浆,还有一小碟黄豆雪里蕻咸菜佐餐;午餐和晚餐炒一盘豆芽,麻婆豆腐、豆腐盒子、菠菜豆腐汤、皮蛋豆腐……宵夜撸串,苦苦等待板筋、心管、腰子、鸡翅、羊肉烤熟之前,一盘毛豆可以极大地缓解此刻的焦虑;即便是作为调料,还有黄豆酱油和豆瓣酱两大BOSS。这其中的豆腐,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豆腐存在的历史悠久,关于它的起源说法不一,有种说法是由战国名将乐毅发明的,还有种说法是由关羽发明的,不过现在大家最认可的说法是在前年,由中国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所发明。刘安在安徽省寿县与淮南交界处的八公山上烧药炼丹的时候,偶然以石膏点豆汁,从而发明了豆腐。豆腐的吃法很多,烧烤也是其中的一种。说到烧烤,历史就更为久远了,不光是我国了,全世界的人类,都是从烧烤开始接触熟食的。遥想当年人类还是茹毛饮血的时代,一天某位没事瞎溜达的大哥,嘴里哼着沙漠骆驼,眼睛里瞅着啥可以吃。忽然,一道天雷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而响叮当之势在耳边炸响,前面不远处,一头刚和第N头母鹿山盟海誓的公鹿,为自己不负责任的誓言,付出了被雷劈的惨重代价。天火烧烤的味道,随风飘到了那位惊魂未定的大哥鼻子里,于是乎,刚才被惊雷吓跑的魂魄,被烧烤的肉香招回了。不顾还在冒着烟的肉烫嘴,大哥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哎呀妈呀!这玩意儿老好吃了!得照死里整啊!”。于是,那一天这位大哥收获了两样东西,烤熟的鹿肉,和召唤天雷的咒语(根据当时的场景,大哥有理由相信,在特殊的场合吟唱沙漠骆驼,可以召唤天雷)。后来,召唤天雷的咒语被证明不是很靠谱,但是烧烤后的食物确实很美味,原始的烹饪技术从此开始普及。这一场景在全球所有的人类聚集地不断上演,最终被全人类掌握,不管现在的烹饪技术如何高超,烧烤作为烹饪始祖的地位永远不可动摇。那么烧烤和豆腐,是如何承载起了两千多年的仇恨呢?秦赵两国长平之战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了,最近看到了很多在给赵括洗白的帖子,比如说长平之战赵国军士的死伤主要是在战场上而不是被活埋,秦国其实也是元气大伤等等。这些内容我们先不讨论,可以确定的是这场战争确实是发生过,赵国战败,几十万人横死沙场,自此赵国上下身负国仇家恨(家家都有战死的亲人),对秦国,对白起恨之入骨。于是一道泄愤的小吃“白起肉”横空出世了。白起肉又称烧豆腐、高平烧豆腐。是山西高平地区的谷口村(也叫杀谷)的一种烘烤豆腐。武安君白起有战国杀神之称,死在他手下的人何止百万,长平之战更是惨绝人寰。击败了纸上谈兵的赵括后,四十万赵军悉数向秦军投降,一日之内,白起竟坑杀殆尽。赵国百姓世代憎恨白起,当豆腐被发明之后,为了祭奠被饿降遭坑杀的亡灵,就用菽(书)饭作供菜,把豆腐当成肉,用炉火烧烤,用豆腐渣和蒜泥生姜调和成“蘸头”,表示把白起的脑浆捣成泥,与豆腐一起食用,曰“白起肉”。可见其仇之深、其恨之深。后来这白起肉就逐渐流传开来,因为高平地区做的最著名,这道菜也就最终定名为高平烧豆腐了。说完烧烤,再讲讲另一样非健康食品,这种食品广泛分布于祖国大江南北,甚至于西洋快餐行业也恬不知耻的把它加入了豪华早餐行列(不过说真话,太难吃了),讲到这里大家应该知道是谁了吧,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油条。油条的叫法各地不一,东北和华北很多地区称油条为“馃(果)子”;安徽一些地区称“油果子”;广州及周边地区称油炸鬼;潮汕地区等地称油炸果;浙江地区有天罗筋的称法(天罗即丝瓜,老丝瓜干燥后剥去壳会留下丝瓜筋,其形状与油条极像,遂称油条为天罗筋)。甚至可以说一个城市里如果见不到炸油条的摊子,那么这个城市早餐的灵魂是不完整的。先说一下原料,油条油条,没有油哪有油条呢。我们的先民最早是食用的油是动物油脂,而且名称上还有讲究“戴角曰脂,无角曰膏”。就是说从有角的动物(比如牛羊)中提取出来的叫脂,从没有角的动物(比如八戒)中提取出来的叫膏。《礼记·内则》记载,当时烹饪,“脂用葱,膏用韭(看来这个韭菜炒鸡蛋得用猪油才好吃啊,改天试)。”我们现在把凝固的叫脂,融化的叫油,“膏脂”一词已经基本不用了,但民脂民膏这个成语还在使用。到了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后,极大地丰富了中原人民的餐桌内容,特别是芝麻的引进,我国开始使用榨油技术生产植物油了(据说当时战争中使用的火油,就是芝麻油,《三国志·魏书》记载,魏将满宠在抵御孙权进攻合肥的时候,“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这场战斗的结束,会不会是因为打着打着两边都饿了呢^^)。根据专家推测,北宋时期大型的木制榨油机就已经出现,它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正是它们的出现,才导致了真正的专业榨油作坊的产生。再说说面粉,我们中华先民种植小麦的历史有很多种说法,年也有,年也有,但是食用面粉的时间并没有那么长。华夏民族是粒食民族,像小米(粟),大米,高粱,大豆(没错,大豆最初也是作为主食存在的)这些,都是直接煮着吃,小麦不容易煮熟,所以一直被嫌弃,直到唐朝,面粉制成的面食才在中国真正普及。早在南北朝时期,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其所著的《齐民要术》中就记录了油炸食品的制作方法:“细环饼,一名寒具,翠美”。苏东坡(又是这个文学造诣最高的大吃货)的《寒具诗》云:‘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褊佳人缠臂金。’寒具乃捻头也,出刘禹锡《佳话》。”不过呢,这种叫“寒具”的食物应该形似女子佩戴的缠臂金,类似我们现在吃的馓子,并非油条。说了这么多,那么油条到底背负着什么深仇大恨呢?《宋史》记载,宋朝时,秦桧迫害岳飞,民间通过炸制一种类似油条的面制食品(油炸桧)来表达愤怒。岳飞之死最让后世人顿首长叹的是,无论是乡野百姓,还是满朝文武,亦或是那个高高在上的高宗赵构,他们都知道岳飞无罪,但是在赵构心中,岳飞必须死。那个时代,君权还没有像后世的元明清那样,“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可以没有理由的随便杀大臣。岳飞之死对百姓的震撼无以伦比,但是谁又敢站出来大声疾呼呢,于是只能在下面搞些小动作。下油锅这事儿,够狠了吧,捏个面人,当他是秦桧好了(看透实情的老百姓说不定也会把这个面人当赵构),什么?不会捏面人?搓根棍总会吧。于是乎,一道又好吃又解恨的油炸食品诞生了。想象一下当时的画面吧,百姓们由于悲愤(也可能是烫的)而热泪盈眶,嘴里狠狠地嚼着“油炸桧”,还含糊不清的叨念着岳大帅满江红里的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最后再说说一个没那么沉重,属于泄私愤的美食。中国人年年春节都离不了的——饺子。为什么说是泄私愤呢?众所周知,饺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食,为汉末三国时与华佗神医齐名的医圣张仲景所创。张仲景在东吴做了很多年的官,一年的冬天,他告老还乡,一路上冻饿而亡的死者随处可见,很多活着的人也是衣不蔽体,这让医者父母心的张仲景心生哀怜。回到家后,老爷子仍然对这件事耿耿于怀,于是自己在家潜心研究,最终研制了一种可以抵御饥寒的食疗中药药方,这就是“祛寒娇耳汤”;研发好了以后,张仲景第一时间叫徒弟舍药治病,他的徒弟冬至那天在南阳东关的空地上支起来一口大锅,把一些包着羊肉和驱寒的药品的面皮一起放到锅里煮,只要有穷人来讨药,马上就给这些穷人盛上一碗,这些穷人喝了以后果然浑身发热,两耳生暖,再也没有因为天冷把人冻死的情况发生了。这些受尽苦难的人为了纪念张仲景,每年到了冬至这天就煮“娇耳”,这就是“饺子”的前身。其实馄饨比饺子要早得多,饺子一开始和馄饨是不分彼此的,直到唐朝,才被称作“角子”,到了宋朝才慢慢的变成“饺子”。说起来,这是一种很正量的食品,为什么说是用来泄私愤呢?春节后的第五天,就是农历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还有一种说法叫做“赶五穷”: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破五”是“送年”的意思,过了这一天,一切就慢慢恢复到大年除夕以前的状态。天津人在这一天,还有一个“剁小人”的风俗。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顺顺当当,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灾的意味。这里的小人是指:专门背后害你的坏人。这是老一辈传下来的习俗,初五要包饺子,剁小人嘴,否则这一年你就要犯小人了。想想看,剁饺子馅这事儿,如果心存不忍,不够心黑手狠,馅肯定剁不好,馅不好,饺子不好吃,蝴蝶效应一路下来,会让你心情不爽,随之所有不好的事情都来了。所以说,剁馅一定要下手凶残,绝不留情,把心中所有的恶气发泄出来,然后吃一顿香喷喷的饺子,心情也就好了。说了这么多背负着深仇大恨的美食,好像把吃饭这件美好的事情,搞得满是戾气。其实呢,饮食也是一种文化,一种民族文明的附属文化,我们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又如海纳百川,文化的传承潜移默化,可能是实体的,也可能是看不到的,我们在不经意中就会学习和使用到,就像我们吃饭用的筷子,和我们用筷子吃饭。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必然会将一些历史的碎片带入进去,了解这些历史,会让我们多一份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样,随着对自己的文化的理解不断加深,我们也会更加热爱我们的历史。分享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