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片大陆人,有着瑰丽多姿的文化传承,其中也包括中餐烹饪。
煎,炒,烹,炸,烧,烙,炖,煮,蒸,?,焖,烀……
这么多的手法,无不为一件事而努力:调和五味,化难吃为好吃。
好吃,无非就是鲜香。
除了激发出食材的本味鲜香,老祖宗驯化霉菌产出酱香,醋香,酒香~
还有藏在香味后面,发酵时产生的鲜味。
相比之下,香味的获得更容易一些,大火高温降临,香味因子达到沸点,纷纷交出香味。
鲜味就要神秘一些,除了本身鲜味比较明朗的水产,菌菇类食材。
更多的还是要厨师们自由发挥,也就有了高汤,借味,用糖“假”提鲜等等多种方法。
甚至可以说,把菜做香了是入门,做鲜了才是成就。
通过不断的尝试,厨师们发现不同食材之间的搭配,会有提升鲜味的效果。
例如蔬菜搭配鸡蛋,土豆搭配肉类,菌菇与禽类等等各自之间仿佛存在着一种增鲜的密码。
可就在厨师们快要破译增鲜秘诀的时候,一个足以改变整个烹饪界的调味料出现了。
味精被发现,并且通过发酵的方法大量生产后。
增鲜这件让厨师们有点头疼的事儿,变得非常的简单了。
出锅前,撒上一点味精。
比起反复吊煮的高汤,和绞尽脑汁的搭配,容易太多了。
味精的出现,不仅让烹饪变得简单了。
也让食材变得更加多样,以前难以烹饪,或者需要复杂烹饪才能增加鲜味的食材。
现在,只需要放一点味精就搞定了。
只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味精从出现开始,就是一场与厨艺的博弈。
且不说厨师们马上就要破译增鲜密码的事情,食材搭配,借味技巧等等一些“增鲜基本功”被越来越多的忽略了。
既然有了更简单的方式,谁还会做一些看似“费力不讨好”的付出呢。
每个进厨房的人,大概都会有一个“味精依赖”的阶段。
淡了,加味精。咸了,加味精。苦了,加味精。酸了,加味精。
不知道为什么不好吃,算了,加点味精吧。
随着“味精依赖症”病入膏肓,我们发现自己的味觉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了呢?
为什么吃什么菜都是一个味道呢,不是味觉的问题,而且菜品味道变得“高度统一”了。
全都是味精味儿,哪还有什么酸甜苦辣了呢。
味精从名声大噪,到“人人喊打”也就百来年的功夫吧。
上个世纪,中餐在国外被人戴上不健康的帽子,就是以味精为借口。
虽然后来被辟谣了,而且味精被列为最健康的调味品。
但他与厨艺的博弈,还是败下阵来了。
只不过呢,我们还是高兴的太早了,味精从无色透明颗粒,摇身一变钻进了瓶子里,渗透到了成名千年的酱油里面去。
酱油五味“酱,醇,鲜,甜,咸”里,鲜味可是占很大比重的。
头抽酱油,鲜香味的确很足。但二抽呢?三抽呢?鲜味下来了,可以靠味精来补一补吧。
而这一次,味精也不是单打独斗了,他拉来了一个能让鲜味翻倍增长的得力助手:5’-呈味核苷酸二钠。
这个在与味精配比中,只占百分之一不到的家伙,却能让鲜味提升数倍。
说他是当代鲜味剂里的王者,似乎都不过分。
而且,他的身影,也广泛出现在我们耳熟能详,且天天形影不离的食品里。
生抽,老抽,蚝油,鸡精这类的调味料。
黄豆酱,香菇酱,辣椒酱佐餐调料里,罐头,速食,汤粉,甚至可以说凡有鲜味的食品里,几乎都有他的身影。
这么厉害的角色,到底是何方神圣呢?
5’-呈味核苷酸二钠,其实是5’-肌苷酸二钠跟5’-鸟苷酸二钠的合称,也是二者按照1:1比例组合而成。
甚至,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就有过这个鲜味剂的执行标准了。
呈味核苷酸与呈味氨基酸一样,都是自然界本就存在的物质。
厨师们花了大力气吊出来的高汤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像味精一样,5’-呈味核苷酸二钠不是被创造出来的,被“提纯”出来的而已。
类似的还有我们在生抽配料表里,常会见到的一位:酵母提取物。
其实就是以酵母为原料,用酶把核酸跟蛋白质分解,然后再提纯出呈味核苷酸与呈味氨基酸。
说到底,为什么5’-呈味核苷酸二钠能有这么大功力呢?
才加入那么一点点,怎么就能跟味精一起,把鲜味翻倍呢。
还记得前文里提到的,厨师们马上就要掌握的增鲜密码吗?
没错,很遗憾,本该是停留在烹饪圈儿里的难题,被人家解决了。
提供鲜味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单打独斗就能让鲜味提升,但他们遇到一起后,会有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例如土豆与肉类的合拍,终极原因就是土豆里丰富的谷氨酸遇上了肉类的核苷酸后,鲜味会很好。
何况高纯度的谷氨酸钠与5’-呈味核苷酸二钠的结合,让我说就跟鲜味炸弹一样。
5’-呈味核苷酸二钠,为鲜味做出了巨大“贡献”,那香味那边,有没有什么类似的功臣呢。
当然有,例如:乙基麦芽酚,增香增甜。
而且还有纯香,淡焦香,强焦香多种类型。
不信的话,随手找个啥,看看配料表里,有他没他。
这篇文章里,就不讨论香味剂了。
还是回到鲜味上,当越来越多的人,在酱油里注意到5’-呈味核苷酸二钠的时候。
有一些很有前瞻性的聪明人,发现了弯道超车的商业密码。
“0添加”,相比于动辄三四行配料表的生抽,“0添加”生抽里,就只有酿造酱油所需要的原材料:水,黄豆,小麦和食用盐。
意识到被添加剂骗了的人们,“纷纷倒戈”到了“0添加”的阵营里。
也算上我一个,把一些所谓的“极鲜”,“金标”统统换成了大大的“0添加”,心里一下子顺畅多了。
可是在惊讶中,我发现,似乎“0添加”的味道比别人差很多,没有酱香,不鲜,甚至都不咸,唯一的优点就是黑了点,上色挺快。
后来我才发现,我买的只是入门级的“0添加”,往上还有中级的,高级的,顶级的。
最顶级的产品,味道的确不错,鲜香味都很足。
就是,要花掉的银子也很足。
突然反应过来,入门级应该是五抽了吧?
中级是三抽?高级是二抽?顶级才是头抽吧。
可是一瓶酱油三四十的价格,让人很难抉择。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所谓的“0添加”,其实只是一个商业运作了。
话又说回来,鲜味剂给了我们烹饪手艺没那么好的人,一条增加风味的捷径。
能让做菜变好吃,变得相对容易一些。
毕竟很多人,果腹才是第一目的,并不一定对味道那么苛刻。
而且烹饪其实还有第二层目的,把营养丰富,但是难以下咽的食材,变得好吃。
入口的好吃,能给大脑反馈积极的信号,大脑发出继续吃,多吃点的指令后,能够获取更多的营养物质。
只不过,鲜味剂们,破坏了风味的平衡。
厨师们把“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调成了鲜香的缩影,但终究还是要靠五味的填充,来实现味道的层次和立体感。
味道之间,是有平衡的。
破坏了这种平衡,最终会把味道变得平庸而单调。
吃啥一个味儿,就是这么来的。
从网上听到过很多的声音,有人批判添加剂,也有人说食品行业能有现在的发展,是离不开添加剂的。
我很赞同这句话,食品添加剂,是推动整个食品行业进步,一股很重要的力量。
就像我们每个人成长的阶段一样,小的时候,跟在大人身后,大人做什么,我们就跟着学什么。
遇上不会做的事情,总要请教别人,依靠别人来解决问题。
后来到了叛逆的青春期,开始有了更多的自我的想法,摸索出适合自身的一种成长方法。
成年以后,因为有了成熟的成长方法,所以进步比别人快,看的比别人远,获得的也就比别人更多。
如果只留在第一阶段,什么事儿都要靠大人来解决,不就是现在流行的啃老嘛。
咱们的载人航天工程,从神五返回要一天,到神十三返回只要六个小时,这么大的难度都突破了。
食品上增鲜别总是靠“外力”的添加剂,突破制作工艺,烹饪技术应该比航天事业,更容易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