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最盼望过年。过年穿新衣服换新鞋,放鞭炮,吃瓜子,去拜年有时能吃到花生,炒花生那时是稀罕物,还有各式糖果,当然,最期待的还是除夕的年夜饭。
年夜饭讲究有鱼有肉,但我家除夕从不吃鸡肉,母亲说除夕吃鸡,一年不顺。我家年夜饭至少有十二道菜,记忆里必有的菜是红烧肉、烧鲤鱼,炸丸子,还有油炸黄豆,炸虾片。我曾疑心妈妈是为了凑数才做这两道菜。
其实,这两个菜最受孩子喜爱。虾片装在一个蓝色纸盒里,上面印着诱人的红红的带长须子的大虾。虾片下油锅前比一元硬币大点儿,泛着绿色,入油锅后弯曲生长,最后成了白白的一大片,要用一个大盘子装它,两把虾片就是一大盘。拈起一片,咬一口,酥脆咸香,在没有膨化食品的年代,虾片是难得的美味。
母亲把黄豆做成两种口味,咸的和甜的。那时,黄豆是凭粮本用供应的定量买的,要占每月粮食的定额。平时,吃一把炒黄豆都是奢侈,更不要说油炸黄豆了。黄豆好先用水泡胀,再控干水分,而后下油锅炸至酥脆,分别拌入糖和盐。炒黄豆又硬又香,油炸黄豆豆香隐去,油香浓郁,在盐的催化下,余香满口。这两道菜平时难得吃到,因为需要大量的油才能做出来。过年了,再节俭的家庭也会倒出半锅油,专门炸各种食物。
凉盘是必有的。每年春节都有从北京买回来的香肠,不止一种口味,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圆圆的类似猪肚的外皮,里面的肉红中带着白点,我说不出它的名字,不仅味道好,而且外皮很有嚼劲。某一年,父亲带回一个金华火腿,切成薄片,摆盘入蒸锅,出锅香味十足,记忆里不是很咸,入口即化。多年以后,我再吃金华火腿,却不是儿时的味道,是不是因为那时候美味佳肴太少了?
最麻烦的菜是猪蹄。记得母亲先把它用清水泡了,再戴上花镜,在灯光下用镊子拔掉猪蹄上残余的猪毛,非常辛苦。终于拔净猪毛,猪蹄洗得白白净净,再入锅煮成酱红色,除夕时把它拆解开装盘,一道凉菜上桌了。那时,父母每月的工资是固定的,后来有了奖金,母亲才说:三十晚上吃猪蹄,是祈望一年收入增加,猪蹄子尖的部分要给家里挣钱的人吃。
记忆中,儿时每年的年夜饭菜品都差不多,细想起来,又说不清还有什么菜,只记得摆满一桌。平日里只有白菜萝卜土豆这几样菜,做法也是千篇一律的炖,无非是单炖白菜,还是和萝卜一起炖,如果炖白菜加点粉条,再切几片瘦多肥少的猪肉片,就是改善生活。年夜饭自然成了孩子们最向往的一顿饭。在母亲叮嘱着不要打了碗盘的话语中,帮着大人摆碗筷,看着桌上的菜咽几下口水,肠胃也适时地咕咕叫着,但不能吃,要等着所有的菜摆好,父亲在院门口放一挂鞭炮,一家人都坐下来,才可以开吃。
平时,父母都上班,我家的晚饭比邻居家晚,但是,年夜饭不能晚。邻家的第一通鞭炮就是催饭剂,每听到一次鞭炮声,就有一家开饭了。妈妈的动作快了,她在催促父亲准备放鞭炮了。鞭炮脆响,青烟中鞭炮炸裂的光闪闪烁烁,大人孩子脸上洋溢着笑容,等最后一颗鞭炮炸裂,就进屋吃饭了!
年年岁岁饭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年夜饭不仅是一家人团聚的大餐,它还承载了更多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