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豆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早安乌兰察布大年初二
TUhjnbcbe - 2021/4/18 18:00:00

新春

HappyNewYear

快乐

二月13乌兰察布天气多云-8~7°西风3-5空气质量良

历史上的今天

●年2月13日,中国国歌首次在冬奥会奏响。

●年2月13日,广州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

最美的年

——云游乌兰察布——

回娘家

大年初二又叫迎婿日,这天嫁出去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还会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给邻里乡亲,表达了对乡亲的切切思念。

祭财神

北方在大年初二祭财神,这天各家都会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祈求财神爷保佑这一年生意可以红红火火,发大财。

祭祖

四川、福建等地有大年初二上坟的习俗,长辈们带着晚辈找到祖先的墓地,供奉祭品、怀念先祖,继承家族的传统。

那年那月那样的“年味”

本报记者于澎

(滑动阅读)

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仪式感最强、氛围最浓的一个节日,也是带给中国人心底最深牵挂、最美记忆的一场家庭盛会。人们把过年时的氛围以及内心产生的感受称为“年味”。

剪窗花,添年味。李建平/摄

在曾经工业经济不发达的社会里,农村人到什么时节做什么事,年关将近,吃完杀猪菜,喝过腊八粥,“年味”一天比一天浓。

在李文元记忆里,“年味”是从家里做的那锅豆腐开始的。李文元记得,小时候一入腊月,各家各户就开始排队在生产队做豆腐。“我爱吃豆腐,儿时村里的老豆腐我最爱吃。那种混杂着焦糊味儿、烟熏味儿、盐根味儿的味道真香。”李文元至今难忘,正月里,家里做的猪肉炖土豆、粉条、豆腐,特别是豆腐,酥松滑嫩口感非常好。“我哥不喜欢吃豆腐,碗里的豆腐全给我夹上。那时候我真不明白,这么好的东西竟有人不爱吃!”

做锅豆腐过大年。李艳春/摄

后来,生产队解散了,村里也不统一做豆腐了,会做的自家做,不会做的还得到外村豆腐坊做,十分不方便。有一年,李文元跟父亲提出自己做豆腐,父亲说:“大锅倒是有,可你会做吗?”“不是多难做的营生,你让我试试吧。”父亲同意了,他按照别人的做法做了一槽,竟然做得还挺好。“如今,想吃豆腐都在市场上买,可总觉得买到的豆腐都没有过去的好吃。”李文元说。

味蕾深处,是故乡的味道,也是年的味道。在物质稀缺的年代,吃平时很少吃甚至是吃不到的东西,是浓浓“年味”的重要来源,而办年货则是“压轴戏”。

“大人取来纸和笔,把要买的东西记好:花生、黑枣、鞭炮……在孩子们的强烈呼吁下,再加一副扑克、一斤核桃。”李春才忘不了父亲骑着借来的自行车、抵着寒风承载着家人满满期待出发办年货的场景。焦急等待中,父亲终于回来了,皮帽子周围已经积了很厚的雪,就连眼睫毛上也都是霜。父亲用冻僵的手把买回来的东西一样一样从袋子里慢慢掏出来,但是那些“年味”食品只能先尝尝,然后就由母亲保管起来,等到大年三十晚上“熬年”时才能开始吃。“儿时的年味已经忘却了很多,唯有父亲皮帽子周围的雪和眼睫毛上的霜在我脑海中还是那么历历在目,特别是他得意地取出一件又一件‘战利品’时的幸福情形,那种感觉终身难忘。”李春才感慨。

对于胡鑫来说,年味是从父亲的顺口溜和母亲的嘱托中渐渐变浓的。“冬至不吃肉,冻断脚趾头”“噼叭一炮,上房一瞭,全村老小跪了一庙”……胡鑫记得,年轻时的父亲肚子里有说不完的“串话”,快过年时,这些“串话”也会变得更加喜气。而母亲则更为“朴素”一些,当母亲开始安顿孩子们“过年不说脏话,不能骂人,要说好话”的时候,年就近了。

在乌兰察布农村地区,过年不仅是一家人的团聚,还是全村人的狂欢。胡鑫印象中,三十这天,平时再不在意穿着,再不爱凑热闹的人,也会换上一身新,东家走、西家串,即便没什么喜事,过年就自带喜气。除夕夜里更加热闹,张家的孙女儿、李家的外甥,外出的孩子们回来了,就连平时父母管教最严不怎么出门的孩子,也都出来“趁哄”,成群结队,打牌的,响炮的,做游戏的,见了一年里见不着的人,说了一年里说不完的话。

点完旺火、放完炮,除夕的狂欢告一段落。但更有集体仪式感的“迎喜神”活动就要上演。王志成对曾经参加过的“迎喜神”记忆犹新:大年初一早饭后,家家户户大人小孩全部出动,手抱柴禾,带上香火和“贡献”馍馍,向喜神方向集中,村里的羊倌、牛倌把牛羊群也都赶了过来。旺火点燃,喜炮齐放,人们虔诚地烧香作揖,迎接喜神“驾到”。而顽皮的年轻人,故意把鞭炮扔到畜群中,惊得羊群和牛马遍地撒欢儿。迎完喜神,村民把“贡献”馍馍分给羊倌、牛倌,他们一般生活比较困难,为全村人放羊、放牛,风寒雨冻很辛苦,这也算是对他们的关怀和犒赏。

脱贫户张连奎喜迎新春。本报记者常晓萍/摄

谈起年味,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回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传统的生活方式在工业经济、信息技术的发展中不断被冲击、碰撞,年的味道变了,很多人说,“年味越来越淡”。

其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年味。我们执着于“年味”,无非就是难舍心里的那份美好记忆,惦记心中那份真挚亲情,怀恋那份纯粹的人情味。岁月变迁,过年的形式有变化,心中的真情却永恒。

老爸的三张春节便笺

王国英

(滑动阅读)“烧猪肉,丸子,粉条,炸麻花……。”大年初六,手中拿着老爸春节期间写下的第三张便笺,眼圈有点红了。便笺上,满满地写着给我回呼市带的东西。“老爸,少拿点哇,这几天又吃胖了。”“都是你老妈亲手做的,你回去又忙,哪有时间弄?”从进了腊月,老爸老妈就一门心思忙乎着这个年。对于老俩口来说,他们最重要的事儿就是给孩子们做各种各样的好吃的,每天不重样,还要顺口。老爸今年63岁,记性早已大不如从前,如果遇上他认为十分重要的事儿,便会拿起手边的便笺,记上去。腊月二十八回家,看到了老爸春节写下的第一张便笺:八个热菜、四个凉菜的年夜饭,鱼虾肉菜,量不大,却都精致。看到的第二张便笺是在大年初二,老爸老妈为女儿女婿精心准备的菜谱:溜丸子、扒肉条、深海鱼头、炸羊排、爽口西芹、凉拌*豆芽……荤素凉热一共十五个菜。弟弟岳父母在外地,在老爸心目中,大年初二这顿饭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年三十。他说,这才是一顿真正的团圆饭。大年初二大餐上桌时,最高兴的是两个孩子。女儿和小侄子拿着手机抢拍,一个说要把照片发到微博上,一个则说要发朋友圈。那天,老爸和老妈忙乎了整整一上午,可他们嘴角的微笑却始终印在我的心里。三张便笺,写满了父母的关爱,也饱含着父母的牵挂。回家路上,老爸临别时的一句话始终在耳边萦绕:别觉得烦,有了这些好吃的,不管你在哪儿,就像在家一样!

辞旧迎新的日子里

古人今人都有共同的情怀

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思念

是“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慨

也是“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的喜悦

春节看花市

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队列,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TheEnd-

今天的《早安!乌兰察布》就是这样

编辑:虎佳丽苗得雨

校对:郭晓辉

审核:乌云夫白晓东

来源:乌兰察布日报社融媒体中心综合整理

日报特选(戳下方标题)?新春寄语?就地过大年过个平安年——致在外就地过年的乌兰察布人民的慰问信?把使命写在大地上——市委派驻察右中旗脱贫攻坚第28督导组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早安乌兰察布大年初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