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客家菜善用在地食材、讲求天然,独特的酱缸与酱菜文化,使其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散发着天然、美妙酸香滋味的凤梨酱、酸高丽菜干等腌渍品。随着节庆、季节,客家人有着不同的米食文化,除了逢年过节吃的「粄」类,还有粢粑、粽子、米筛目等,拥有丰富多样的米食料理。
食酱缸酱味
早期,客家人伙房里,总能看见一瓮瓮的酱缸,里头腌制着农忙后丰收的成果,这些都是充满客家特色的腌渍品,虽然现代客家人的厨房里,愈来愈难见到这些缸瓮,取而代之的是一瓶瓶装着腌渍品的玻璃罐,不过,客家人的酱缸、酱菜文化,仍旧以不同的形式持续流传。
由于早期物资缺乏、更没有冰箱保存,务农收成的蔬果量大,无法趁着新鲜时食用完毕,那就得想办法延长保存期限,加上客家人在迁徙的过程中,习惯备妥干粮和易于存放的食物,「腌制」成了最原始的保存方式,也能让客家人在迁徙的过程中,备有充足的粮食,让腌制的技术随着一次一次迁移、一代一代的传承,也跟着流传下来,来到台湾的客家人,持续保持这样的传统与文化,也让客家菜更保有其远有的特色与风味。
跟着节气走
酱缸与酱菜文化是客家料理的灵*,不仅仅是配菜,更成为客家料理的最佳调味品。
客家人腌制酱菜酱缸的功夫能够如此了得,是传承自老祖先的智慧,早期没有过多的调味品,而是利用新鲜的食材制成调味料,象是以*豆制成的酱油、红糟、酱冬瓜、酱凤梨、破布子、*豆酱、*豆米酱等,客家料理的丰富与多样滋味,就是靠着这些酱缸里的美味。
利用当季盛产的蔬菜,则能制作出酸高丽菜干、酸汤高丽菜、酸菜、卤酱笋、卤芋头茎等,各种美味的酱菜。
随着二十四节气,一整年里客家妈妈们总忙着在不同的时期,制作腌渍品,想要制作出美味的酱缸与酱菜,天气、时间、温度、风向、季节是关键,利用自然的天气自然发酵,靠着时间慢慢等待发酵,才会有美味的腌渍品。天气热时,不适合制作红糟,容易发酸,因此农家妈妈们习惯在冬天,制作红糟,并且保存在大灶旁边,湿气较低也还有一点温度帮助发酵。对于腌制品来说,湿气是大敌,吹北风时空气干燥湿度低,是适合腌制豆粕米粕的时间,以豆粕、米粕来说,清明过后的温度升高,正是制作豆粕米粕的最佳时间,因为*豆蒸完要有温度才会有好菌,过端午后湿气开始重,容易有发霉的问题,就比较不适合了。
善用食材的民族
居住在台湾北中南东各地的客家人,所使用的酱缸食材虽然大同小异,不过仍能窥见地区性的差异,利用在地食材,是客家人最擅长的技术,象是凤梨属于中南部的产物,而酱凤梨就是屏东大树乡的特产。使用*豆、米经过发酵而成豆粕、米粕都是制作同样以*豆制成的*豆酱、*豆米酱则有区分南北,南部喜欢在豆粕中加点米粕,制成*豆米酱,而北部人则习惯制作仅以豆粕制作而成的*豆酱。
客家人擅用食材,冬季盛产的高丽菜经过冬阳的曝晒、撮盐、压上石头出水后,时间的发酵下,带着自然的酸香之味之后,再将水份沥干,经过曝晒制作酸高丽菜干,而酸汤高丽菜则是使用洗米水发酵,自然的酸香味也在汤汁之中,自然发酵的品不加防腐剂,且养生,在料理上的运用也很多元,客家人「惜物、昔食」的同时,对于美味料理的追求,从不妥协,才让酱缸与酱菜文化,得以流传,老祖先留下来不可去代的无形文化遗产。
本文摘自《客家厨房经典:食在台湾客家庄,传承百年咸香好滋味》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