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武汉人的年夜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是各种圆子。而在襄阳人的饭桌上,也有一道地位同样举足轻重的菜——太平豆腐。太平豆腐味醇且有清香,煎炸烹煮,无一不适。襄阳这座具有两千历史的太平古镇孕育了这道独具风味的特色美食,可以说太平豆腐早已渗透到了每一个襄阳人的骨髓里。襄阳太平豆腐是这么制作的?怎么做才好吃?它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本期带你来一一揭晓。
提到豆腐的制作,首选想到的是水。中国人自古相信,水能滋养人的灵性和觉悟,水对豆腐的塑造,两者间存在着不可言喻的共同关系。太平豆腐之所以别具风味多半离不开“水”的功劳,虽然自来水已经得到普及,但正宗的太平豆腐依然坚持使用泉水,并凭借着自己的传统工艺不断发展壮大着。
制作豆腐的第一道工序是泡豆。这些来自安徽、钟祥、河南的大豆无一不是精品,经过一夜的浸泡后大豆组织湿润,更容易在打豆过程中被破坏。同时,大豆皂甙给豆子带来的淡淡苦涩味将会被减少。泡好的豆子被沉降筛选后,进入到打浆的机器中,经过三次的研磨,豆浆变得更加香醇细腻。
打好豆浆后,接下来就是煮浆了,将柴火烧旺,豆浆在大铁锅逐渐升温,期间不断的用筛子打捞起浮在锅上的豆油皮,确保豆腐里没有任何杂质。
然后是注入灵*的步骤——点卤。神奇的点卤量决定了豆浆变成变成豆腐、豆皮还是豆干,所以需要由细称精准的把握剂量。豆腐被点上卤后,豆腐开始凝固,大豆蛋白质在凝固剂的作用下,由溶胶状态转变成凝胶状态,变成豆腐脑。
再将凝固好的豆腐脑被放入特定的模具内,压榨出多余的*浆水,使得豆腐脑密集地结合在一起最终变成豆腐,一些豆腐脑经过挤压、叠压被制成豆干和豆皮,被销往各地。
豆腐做成,有千千万万种不同的吃法。比如豆腐锅,用上鲜娃娃菜,搭配上鲜嫩的太平豆腐,再配上豆浆,花生酱、*豆酱、牛奶,煮到菜叶都沁入豆浆的香味,甜咸相错,回味悠长,让人一口气就能干上几大碗。而豆皮销往武汉变成了大名鼎鼎的千张,炒肉丝下火锅都是绝佳的配料。太平豆腐在湖北人的面前,被赋予了各种形象,但不变的是雪白似玉,柔软似云。单吃起来,香滑柔软,清香四溢。而最经典的吃法,便是直接香煎,只用小葱、蒜瓣佐料,经过高温过油的烘烤,这些原始香料的滋味飘散在了空气中。
做豆腐是公认的苦差事,俗话说“人生三大苦:打铁,撑船,磨豆腐”。做豆腐工序多且复杂,需要起早贪黑,才能勉强糊口。早些年一群艰苦朴素的襄阳人,为了生存糊口,开始琢磨起磨豆腐的工艺,并凭借着上天赐予的甘甜泉水和自己的勤勤恳恳,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而豆腐,由小小的一枚*豆,转化为洁白弹软的固体,在历史的长河中,发生了奇妙的转化。湖北劳动人们的智慧和朴实在太平豆腐的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这种珍贵的品质逐渐深入到了湖北人的性格里,并得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