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兴柏
我离开故乡多年,每到开饭时,就想起在年,想起了在崔老师家留我喝小酒的下雪天,想起我们俩人喝着散白酒,吃着地道的农家菜“炒盐豆”,想起那个物质匮乏的特殊年代。
俗话说:“家趁万贯,不如盐豆就饭”。在辽宁中部平原的乡下,困难时期,人人饥肠寡肚,招待客人没有菜,只能炒盐豆,这无遗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那时的*豆,在东北很多人的家里都有。储存不占地方,不会发霉变质,可以常年食用。而快速省劲儿的办法,就是直接炒盐豆。不着急使用时,要把*豆用凉水泡发,使其个头儿变大,食用范围就大多了,可以炒着吃、炖着吃、炸着吃、拌着吃,还能生豆芽。而炸*豆,可以端到在办席的酒桌上,属于乡间酒宴“压桌”的凉菜之,或叫凉盘。
崔连山老师,是我小学时的班主任兼语文教师,多才多艺,诗歌、书法、国画、表演、刻印等都擅长。从市里下放时,曾经在我们家东屋居住过,与父母关系相处甚好。
那天下雪,我独自来到崔老师家,侃聊文学创作。不知不觉,私下崔老师就让大姐炒盐豆,与我喝点小酒。当我发现时,刚要迈步走出门槛往家走,被老师拽了胳臂。“怎么在我这喝点不行吗?”“我拽你还不好使吗?”老师有点急了,嗓音有点高了,“行行,好使”我只能答应不走了,脚步从门槛外抽了回来。
只见外屋锅台边,放着一小盆冒着热气的水,内有尚未融化的大粒盐。这是炒盐豆的第一步,事先做好盐水放凉。
大姐把粒粒饱满的*豆倒进了锅里,没有放油,而且使用稻草这类软柴火来烧,进行加热。不能把*豆外皮炒糊了,里面还没熟。只见大姐不停地用抢刀为豆子翻身,使之受热均匀。大姐既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