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安天下,种铸基石。
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时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在大庆,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一直围绕“种子”下苦功。从“试验基地”播种到万亩良田,从“量产”到“优产”,让每一粒小种子释放巨大能量。
你知道咱大庆有哪些“超级牛”的中国种子吗?
“争气”大豆创世界纪录
3月25日,60岁的朱洪德又动身去了位于密山的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业科学研究所。
春天播种,夏天授粉,秋季选种。
一年里,他要往返3次。对于担负粮食作物种子培育重任的农研人来说,这已经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朱洪德相信,农研人只有贴近土地这个“第一现场”,才能精准掌握数据和信息。
朱洪德的“头衔”不少: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植物科技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大豆育种项目主持人及大豆育种室主任,科研所副所长,省良种化工程项目执行专家。
从青春到华发,他在大豆科研、生产领域耕耘了39年,主持育成大豆品种56个,国家星火计划先进工作者、国务院特贴和省*府特殊津贴、黑龙江垦区优秀专家、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特等劳模、大庆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等20余项成果和荣誉背后,是他年复一年在实验基地洒下的汗水和消耗的心血。
朱洪德负责培育的是大豆。
大豆又称*豆,古代叫菽,起源于中国,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在作物中地位重要。然而,过去的几十年里,国产大豆不能完全满足国内需求,还要从国外大量进口。
培育优良的国产大豆品种,是朱洪德的目标。
7月份是黑龙江最热的时候,也是大豆杂交的时节。大豆刚开花时,苗矮小不说,雌蕊只有针尖大,他得弯着腰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工作。30多个夏天,他都是这样弯着腰过来的。现在,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了,朱洪德就拿着放大镜“趴”在地里。
大豆有个“怪脾气”:再好的种子,换个地方,产量就可能变少。产量上去了,蛋白质和油分又容易降低。要培育出高产、优质且适应性好的大豆种子,磨的是大豆的“脾气”,耗的是研究者的心血。年到年这10年间,朱洪德主持育成25个大豆新品种,高油大豆的含油量高达26.13%,创了世界纪录;高蛋白大豆蛋白质含量高达50.05%;创新培育出一批高油、高蛋白、高异*酮、高抗大豆灰斑病的大豆种质资源,在国际上都是先进水平。“垦农1—垦农41”和“垦鉴豆3—垦鉴豆43”已经累计推广多万亩,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过50亿元。
如今,60岁的朱洪德依然奔波在科研一线。他说,大豆源自中国,如今却靠进口,只有不断打造“硬核芯片”,才能攥紧中国种子。
为中国大豆“争气”,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庆分院大豆育种室的专家们也日日忙碌在实验室和田间地头。
大豆孢囊线虫病是黑龙江省大豆生产最主要的病害之一,曾严重限制大豆产业发展,解决这一问题是迫切需要。
大豆育种室自成立以来,共审定抗线虫大豆新品种18个,其中,抗线1号为我国第一个自主创新的抗线虫大豆品种,抗线4号推广面积超过万亩。
目前大豆育种室主推的大豆品种为抗线虫8号、农庆豆20和农庆豆28,这3个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大豆孢囊线虫病、耐盐碱等优点,年推广面积超过万亩。
黑土地种出“金土豆”
你见过红色、紫色的马铃薯吗?
当记者把眼前彩色的土豆当成红薯时,金光辉给出了正确答案:“这叫垦彩薯2号,属于功能型马铃薯,抗衰老,美容又养颜。”
金光辉是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马铃薯研究所所长、黑龙江省农垦总局马铃薯首席专家。他20年如一日潜心教学科研,曾获得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科研人员、全国农业先进个人等荣誉。
从试验田的选择到育种材料的收集,金光辉用了7年光阴,不断尝试,年培育出了“垦薯1号”,它的淀粉含量可以高达17%-18%,亩产稳定在斤左右。“垦薯1号”作为淀粉加工原料的专用品种,使淀粉品质达到国内最优。
年,他选育的“垦薯2号”通过审定,其平均淀粉含量稳定在19%以上,超过了国内高淀粉品种标准18%,是我省淀粉含量最高的加工专用品种。
粮食安全是重大问题。如何在降低化肥使用量的前提下,使产量不降反增?金光辉用微生物代替化学药剂,不仅改良了土壤环境使蚯蚓日益增多,且没有农药残留的绿色农业食品让老百姓吃得更加放心。同时,在马铃薯施肥过程中,金光辉还要了解土壤中的大量、中微量元素的丰缺程度,通过对马铃薯作物长势情况的外在观察,判定马铃薯中是否缺乏某种元素,做到“缺什么补什么”。
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
金光辉每年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奔波于农场、农村的田间和各科研实验基地,带领团队以“点餐式”服务、田间指导、现场会、集中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农技培训。
垦薯1号品种成果转化落地后,依安县刘洪亮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仅靠繁育垦薯1号,每年就增收万元以上。
刘洪亮告诉记者,在专家金光辉的带领下,他们把小土豆种成了“金土豆”,“金土豆”又变成了“金豆子”。
这阵子,因为疫情,金光辉正通过
水稻育种迈向“3.0”
八一农大水稻专家、副教授*宇的名字与“垦粳8号”分不开。
“垦粳8号”是八一农大育成的第一个省审水稻品种。
*宇告诉记者,“垦粳8号”较好地克服了优质品种普遍存在的产量低、抗性差、整精米率低的问题,在一个较高水平上协调了产量和品质的矛盾。
“垦粳8号”年曾在第二届中国·黑龙江国际大米节品评品鉴活动中获得“优秀入围”奖、全国优质粳稻食味品评三等奖。
为了育成这个品种,*宇团队用了10年。
年,为“抗击疫情、助力三农”,八一农垦大学录制的66个农技培训视频给农户送去“及时雨”。
*宇是最先录制支农视频的专家之一。
他说:“由于疫情无法出门,我就把培训内容录成视频,由学院转发给农垦和地方的共建单位,供农户学习。”
和水稻打了近20年交道,*宇经常像农民一样在田间地头忙碌着,只不过,他种下的并不是普通的水稻,而是经过多年筛选、鉴定选育出的试验品种。
农民对粮食市场的需求最为敏感。当解决了百姓“吃饱”的问题后,“吃好”成了新的目标。
年,黑龙江水稻从“量产”开始向“优产”转变。
育种也从“1.0时代”进入“2.0时代”。如今,又开始迈向了“3.0时代”。
“端稳中国饭碗,就要牢牢握紧农业‘芯片’。种子这个农业‘芯片’就是要不断创新,不断突破、突破、再突破。”*宇说,他们的水稻团队将继续在优质高产方面下工夫,培育更多、更好的水稻新品种,为龙江稻米产业可持续发展尽一份力。
文/大庆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戴小民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