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各地,凡是跟“粑”沾点边的小吃,比如叶儿粑,糍粑甚至“三大炮”,都跟糯米有关。糯米又称酒米,富有粘性又带些甜味,坝坝筵上的酒米饭,那是小朋友最喜欢吃的。他们全然不管父母的谆谆教诲,逮起盘子就往碗里赶,有时分配不均,还争得不可开交。端午节的粽子,虽说变换了些形状,但其实质还是酒米饭,照样受到大家的追捧。酒米饭不管蒸得有多么软和,仍然能看出酒米的样子来。但是打成了糍粑,我们就不一定知道那是酒米做的了。
打糍粑成都天府广场附近总府路的糍粑和绵竹本地的大不一样。糍粑像包子一样呈球形,摆放在装着*豆粉的摆盘里,自然糍粑全身都裹满了*豆粉。为什么要裹*豆粉喃?一是因为炒过的*豆磨成粉很香,二是因为糍粑是酒米饭打出来的,粘性很强,包裹*豆粉,当然是方便顾客食用了。每个糍粑的圆顶上,凹下去一块,里面嵌着一点白糖块。*白相间,倒也相得益彰。有些讲究的,会嵌上一粒蜜樱桃,颜色就更加扯眼了。咬开糍粑,中间还有洗沙馅和*糖稀,已经逐渐在向包子靠拢了。豆粉糙口使其不粘牙,糍粑软糯,洗沙、*糖香甜,三种滋味杂糅在一起,入口凉爽,沁人心脾,成全了糍粑的美名。
糍粑在火锅店就餐时,菜单中列举的小食也经常会有糍粑。七八块呈条状的糯米糍粑在油锅里跑过,上面淋着*糖水,盛在盘子里端上来,大人小孩都爱吃。在等待火锅烧开的时候,我们可以边聊天便吃块糍粑,开开胃垫垫肚子,为即将到来的麻辣烫打头阵。
糍粑虽然好吃,但是制作起来却比较麻烦,主要是打糍粑费时费力。过去逢年过节都要打糍粑,家家户户都有石质碓窝,走在村子里,听到碓窝里不断地发出“砰砰砰”的声响,那意味着远方的游子一定回家团聚了,又过节了。不过,在有些旅游区,打糍粑已经变成了一项行为艺术。
糍粑譬如丽江就有一个十六岁的少年,穿着当地的民族服装,凭借着妖娆的打糍粑动作成为了网红。其实,他们的碓窝里根本就没有糯米,只是靠夸张地扭动着腰肢,做出打糍粑的动作而已。魔性的表情,魔性的舞蹈,魔性的声音,配上《大花轿》的歌曲:
抱一抱那个抱一抱,抱着那个月亮它笑弯了腰;抱一抱,那个抱一抱,抱着我那妹妹呀上花轿;太阳出来我爬山坡,爬到了山顶我想唱歌,歌声飘给我妹妹听啊,听到我歌声她笑呵呵……
当年《大花轿》在全国风靡一时,熟悉的歌曲,不一样的演绎,打糍粑的少年自然就成了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