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之夜想起曾经的某个夜晚,一轮超级月亮让中国人瞬间充满了“中国味道”。人们在赏月、戏月(戏月在此指以月亮作背景拍摄各种充满艺术韵味的图片等嬉戏行为及艺术手法)的同时,也在怀古、叙旧、思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诗句在此时此刻很合时宜地满足了人们即刻的应景心境和情感需求,许多人仿佛一夜之间就成了诗人、情圣、摄影师、艺术家和相思鸟的化身,中国人总算“中国”起来了。
那天正好是中国农历十月十五日,原本就是个月圆的日子。然而,若非超级月亮的温馨提醒,一年中除了除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日等几大传统节日之外,忙碌中的现代人平时很少想起和记住也无暇顾及中国农历的日子,包括我们自己的农历生日,更难以想起数千年积淀和传承下来的古诗词中的千古绝唱及其天人合一的人文情怀。
据当日媒体报道,14日晚7时许,受人瞩目的“超级月亮”的现身点亮了夜空。各地民众在大饱眼福的同时也见证了自年离地球距离最近的一轮满月。据美国宇航局NASA测算,下一次月亮离地球如此之近要等到年。
看看这则报道,短短的三句话一百多字,开篇第一句报道时间时使用的就是阳历(或公历)日子,没有说农历(或阴历)十月十五日晚7时许,加上“超级月亮”这个词本身据说也是年由美国占星师理查德·诺艾尔提出的,再往后到18年之后的测算也还是美国宇航局的数据,这样,这则新闻报道其实就根本没有太多中国元素,唯一可能让我们中国人聊以自慰的仅仅剩下“各地民众”和“满月”两个词(当然,还有就是用中文报道而非用英文等其他国家语言文字)。对此,我们千万不要小觑这字里行间折射的深层次信息,它可能关乎着一个民族国家的前途命运和兴衰存亡。因为,当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基因在世界上越来越少直至消失时,我们还能凭什么说这个民族国家存在吗?当一个人只过万圣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的时候,他或她还能视你为自己的兄弟姐妹或同胞吗?
正当人们为超级月亮现身而欢呼雀跃并不断晒图时,我却在悄悄地收藏着大家传来的美图和喜悦心情,也为亲友们难得的兴致而高兴、分享和祝福。然而,美中不足的是,超级月亮也有其不超级之处,因为亲友中也不断传来哀叹声和各种自嘲文字,说自己专门跑到楼顶去赏月却没看见“特别”的月亮,甚至有的人用手机拍摄下来的超级月亮俨然像一粒小*豆并以自嘲的方式配上文字说明:“瞧,这就是我拍摄的超级月亮’,等等,所以,不少人显得有些败兴,最后只能乖乖地从户外跑回到室内,通过网络‘盗图’来晒晒朋友圈。
超级月亮现身之夜,就是人们赏月、戏月之时,这是非常明确的主题。机会之难得,不说千载难逢,至少人们知道还要等18年后才有可能再次与超级月亮邂逅或重逢,甚至有的人根本就等不起,所以,18年太久,只争今夕,人们纷纷加入到了赏月、戏月的行列,并尽显欢颜。
可遗憾的是,当晚的超级月亮并未成就人人之美,欢呼声与哀叹声齐鸣的现实说明,赏月、戏月是有条件的。没有同等的条件,许多人就只能同享“天涯共此时”,而不能共赏“海上生明月”。
首先,赏月、戏月需要同等优越的自然条件。晴好的天气、蔚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以及所在地有可供选择的良好的观测地点和角度是赏月、戏月需要具备的首要条件。否则,乌云密布、暴雨倾盆、灰雾蒙蒙,超级月亮玩躲猫猫等,赏月就无月可赏,戏月也就变成戏人了。
再次,赏月、戏月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及技术条件,这是超级月亮背后的经济学意义。从一定意义上看,“超级月亮”现象是人类探测太空的科技文明成果之一,支撑这一成果的经济及技术条件功不可没。为什么超级月亮这一成果出自美国人之手?为什么预测18年后再现超级月亮的数据要依据美国宇航局的数据?这些问题的背后不能不说是经济及技术条件替美国人抢占了世界话语权。从个人角度看,经济及技术条件也是必须具备的,一个拥有私人天文望远镜或高级摄像机的人,他们所能观测到的超级月亮就肯定与众不同,他们所拍摄的超级月亮图片与拿几百元一个的手机相机拍摄的图片效果就大不一样。所以,网络“盗图”时,把超级月亮拍成一粒小*豆的朋友是根本不用担心自己的图片被人们盗取的,即便用了你的图片,也只是与你自己一样仅仅用于玩笑、自嘲和取乐罢了。
可见,超级月亮现象背后是充满学问的,这些学问往往以无声的语言在向世人暗示和警示着什么。就赏月、戏月本身来说,赏月赏到什么程度,戏月戏到什么水准,人与人之间无疑各具千秋。记得马克思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是没有意义的。赏月、戏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注:文中插图均来自网络而非出自本人之手,本人只是收藏并择其部分用于文中共享。在此一并向原产作者致谢!因不明具体原创作者,故无法一一注明。奢望各位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