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说:“滇黔锁钥、湘黔咽喉”,控扼驿道,便可地接荆楚、雄镇滇黔;
道家说:“右看滇南头,左尽楚北尾;苍茫俯群山,浩浩烟波起”,若是在S形的河湾上建起两座城池,便是“日月乾坤,阴阳相照”;
旅行家说:走进镇远,让我们去寻访古迹胜地触摸历史人文的筋骨脉络和盛衰浮沉的嬗变轨迹;
我说:我什么也不说。
……
揣一本《中国古镇羊皮书》,走一走舞阳河弯出来天然太极图的镇远,去体味云贵高原上的风情,去感悟历史文化积淀的岁月,我在不经意间突然而至。天上飘着细雨,镇远你还那么遥远吗?
一直想去镇远,因着《感悟镇远》的图片:圆圆的雕花轩窗和曲折的回廊,延伸着悠远却古旧的风景……。在看惯了喧哗的虚幻、人生的起落、人群的虚伪之后,我越来越喜欢独处,独处中品着茶,看看古旧的物件、读读有历史感、厚重的文字,很少出去走动,不是不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只是觉得没必要从一个物欲的圈子出来,又迫不及待地钻进另一个圈子去。可桌上放置的这张旅行图片,却无法让我轻易地抛开。一方面,总在琢磨贵州一个边陲小城,有什么东西值得用“感悟”这样的字眼来诠释呢?另一方面,却又不能不被图片里传递出的历史文化积淀所打动。
犹豫了很久,一直没有机缘成行。直到一次意外的心灵撞击,几乎让自己无法再跨越的时候,才想起镇远,想起那个给我无数想象空间的地方。列车向西行进,苦茶和心事也在一遍遍冲泡中暂时抛开。
下午六点。陌生的站台,妻子和我相伴走进陌生的城。
天渐黑了。
两山黑黝黝地压下来,那舞阳河却不慌不忙地顺着山势走了一个大“S”形,然后悠然而去。镇远的街道和住房、店面便也跟着河道临山临水延伸,街道逼仄在住房、店面中间,仅容两车并行,却丝毫感受不到杂乱和肮脏,颇有点古镇遗风。
镇远分两城,河南岸为卫城,北岸为府城,南北两岸有桥连接,北岸往东有条兴隆街,是商业服务性质的仿古一条街,文庙等很多古旧的标志性建筑都藏在其间,冷不定会蹦出来闯入眼帘。背着行囊信步看着走着,一溜街的红灯笼牵引我们一直向前,问了几家宾馆终于安顿下来后,我们再次走进街道去体味那陌生中突然的惊喜。
镇远人是闲散的。走在镇远街头,你看不到慌忙和匆促。商铺里的人不会主动给你介绍什么;擦鞋的人也不会拎着家什满街游走,而是在一个固定的地方等着。走进任意一家经营旅游商品的店铺,都会看到湘西、贵州的蜡染,还有很多和别的风景点大同小异的商品,却没有店家来刻意推销,我们也就很安然地看,也很安然地问。
一切都在随意间。
随意的看、随意的吃、也就在随意间感受到了很多特色的地方。
在任何一个地方,吃总是能体现一定的地域特点和文化传承的。
也许是地处云贵高原、气候潮湿的关系,镇远人喜欢吃火锅。很多店铺都习惯把火锅作为招牌菜,走进任一家店子,都是用一口口平底锅把一些蔬菜、肉食、米面等边炒边吃,我们很有些不惯,便索性到处走走,就发现镇远的人对狗肉、羊肉似乎非常偏爱,清汤狗肉羊肉、凉拌狗肉等等不一而足。
在煤气炉上架上火锅,锅中清汤放入八角、花椒、大料、还有一种类似香菜、当地特有的野菜“狗肉香”,然后把狗肉羊肉打成薄片放进去,煮得热气腾腾,再在每人面前放一小碗调料,调料以辣椒、精盐、*豆粉等合成,吃的时候边调边吃,怎一个鲜美了得?若是有三两知己,即便什么也不说,且喝上一盅贵州美酒或是二两红星二锅头,便是给我万户侯也不换了。只是这样的日子终究不能,走得再远,总是要回去面对那纷争、那纠葛、那一方天。
于是,人未醉心先醉了。
陌生的地方,陌生的清净。哪管他逐名逐利逐纷争。
一溜儿灯笼带着我一路安宁。
天地如此无极,竟生此等造化。
一座祝圣桥横跨舞阳和河南北两岸,桥中矗17米高的三重檐八角攒尖顶的魁星楼,桥下七个石拱,托六百年五溪烟云、映六百年山川秀水,静听桥外青龙洞道家的神韵。相传始建于明洪武十一年(公元年)的祝圣桥曾是滇黔古驿道的重要通道,有“缅人骑象过桥来”的史实,更有抗战时期输送生活及战备物资的作用,于是这桥便有了沧桑和厚重。
站在桥上,观河岸中和山山势奇崛、悬崖峭壁、异岩群生,一座座梵宇亭阁、重楼危殿、参差错落、贴壁凌空,与山崖浑然一体,烟云缭绕、青翠点染,如入仙境、更似画端,人便禁不住惊叹起来。
进入青龙洞古建筑群,更不由得不为古人的卓绝智慧所倾倒。青龙洞古建筑群由藏经楼、大雄宝殿、望星楼、紫阳书院、万寿宫、玉皇阁、六角亭、文公祠等组成,依山势洞穴错落立足,曲径通幽,回廊琼阁各安奇妙,挑檐吊脚悬空生根,古树虬枝疏藤间杂、晚钟鸟语清音留声。旅游淡季、无导游随行,行走其间,清寂中也就有了独自冥思的时刻,也就随性生出空灵之气来。
在中元洞外一面挂满青藤的崖壁前,我看到一石桌两个石凳,石桌上有一棋盘,没有一子却告诉了我很多的迷题。世事如棋,人如棋局。解开了是棋局,解不开也是棋局,何必穷途寻踪?看破了、悟透了,飘起来是一句话、一个故事、一段历史;落下去是一粒尘、一滴水、一缕烟尘……
罢了,罢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独行。
登楼远眺,整座中河山及环山而走的舞阳河、祝圣桥、魁星楼、远山、近水、行船、城市、还有河边的钓者都是青龙洞的借景;而再看镇远全城,于群山环绕间成一圆形,舞阳河“倒S”的走向恰从中分圆为太极,卫城、府城因河而成阴阳之势,果真若道家所言:“天地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太极者,天地万物之始也”,“因而大以成大,小以成小,大之而立天地,小之而悉秋毫,深然太极之理,无所不在”。
出得诸殿,我买了《古城镇远的似水年华》和《镇远》二书,进一步了解镇远的历史和传说。我不止一次读到*希英和汪丙敖两任镇远知府。
*希英,明嘉靖九年(公元年)修建紫阳书院将中山寺、青龙洞寺连接,引得和尚道士纷至沓来,最终形成青龙洞建筑群。*希英更多的资料无法查考,但是我记住了这样一个值得记住的名字。
汪丙敖,同治六年(公元年)来到贵州安顺、遵义、铜仁、镇远各府担任知府,相传这位遇名胜辄有题咏的“风流太守”为官清廉、勤*惜民,出门不骑马不坐轿,常简装轻从、微服私访。城中民居多为木结构,他就下令各牌街巷筑高墙一道以为防火;光绪四年(公元年)汪丙敖在祝圣桥上建魁星楼,为舞阳河上更添秀色。如今,在青龙洞的亭阁楹柱上随处可见汪太守的题联。
只是可惜,在青龙洞内很少能看到道家造像的老子、丘处机、张三丰等,文物介绍的铭牌上俱是“毁于文革”,我心就一阵阵揪痛。和*希英、汪丙敖两任镇远知府相比,现代人难道不值得思索、自省么?
在古镇镇远,还有很多的古城垣、古商会遗址、古民居遗址,有铁溪俊秀的山水、城内别样的“歪门斜道”,颇值得一观。我在镇远两天,随性在历史与现实间感悟、在自我与化外间冥想,我不知道我究竟对那雕花轩窗外的世界了解了多少,但是总是在贴近着,因着它有和故乡一样的巷子、一样古老的传承,我想,这就够了。
离开镇远,我买了这里特有的陈年道菜和*豆豉,送朋友也留给自己,那是镇远独特的东西。
独特的东西总是可以记忆绵长的。
站台的等待,也是绵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