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澳洲大陆是有袋动物们的乌托邦,在那里生活着数量众多的袋鼠、考拉、袋獾、袋熊等近种有袋目动物。
很多人都以为这些有袋动物发源于澳洲,但科学家发现,绝大多数有袋动物的始祖并非一直生活在澳洲,而是逐渐迁徙到了此地。
有袋目动物是哺乳动物中一个非常重要且古老的组成部分,它们和如今的胎盘哺乳动物有很大不同,例如牛、羊、猴等哺乳动物,出生时都是带有胎盘的,而有袋动物在出生时就没有胎盘。
胎盘对于哺乳动物胎儿的发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作为保护胚胎不受母体免疫系统攻击的重要器官,因为少了胎盘的保护,所以有袋动物的胎儿没有办法在母亲体内完成发育,在其刚出生时,个个都是名副其实的早产儿。
所以这些刚出生的有袋动物幼崽需要自行进入母亲的育儿袋,在袋中继续成长,这些幼崽需要在育儿袋中待上几个月的时间。
像袋鼠的幼崽在出生的时候,就像一粒*豆大小,而成年的袋鼠体重可达几百斤。
这些幼崽在刚出生的时候各个器官都没有发育完成,只能依靠自己的直觉,像蠕虫一样沿着母亲的肚皮上毛发,用舌头在舔出一条通道进入育儿袋内生活,直到半年后才会开始独立生活。
但这些有袋动物并不是澳洲的本地土著,它们是从何而来的呢?
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有袋哺乳动物的始祖来自北美大陆,在1.2亿年前的白垩纪,少数哺乳动物进化出胎盘,与有袋目动物在进化路上背道而驰,这些动物逐渐演化成偶蹄目动物、啮齿目动物、翼手目动物,而有袋动物则另辟蹊径。
这些古老的有袋动物在今天北美洲大陆至少演化出20个物种,但由于某种特殊原因,距今万年前,有袋动物开始举家南迁,进入南美大陆生活,在同时期恐龙已经灭绝,但有袋动物是如何幸存的,依旧成谜。
在当时,南北美洲并不像如今这样相互连接,距离相近的南北美洲大陆由路桥和数座岛屿相连,所以,这些幸存的有袋动物得以从北美来到南美。
进入南美大陆的有袋动物,立刻开启了繁衍模式,它们与当地的近亲物种进行混血繁衍,在几百万年的时间里,逐渐演化出了种类繁多的有袋动物。
这些有袋动物有的体型庞大,壮硕如犀牛,有的又和老鼠一样小,有的则成为肉食动物,进化出了尖牙利爪,有的则成为了素食主义者,这种多生态的演化策略,使有袋动物取代了胎盘哺乳动物的生态霸主地位。
千百万年来,虽然许多动物在南美洲相继灭绝,但还有部分有袋动物得以幸存,如今,在南美洲仍然生活着上百种南美负鼠、七种鼩负鼠等有袋动物。
南美负鼠和澳洲负鼠并不是同一种动物,澳洲负鼠是澳洲及新几内亚本地的特殊物种,在演化路上更接近于袋鼠,和南美负鼠在身体结构和习性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澳洲负鼠并不是跟随智人来到澳洲的南美负鼠后代。
那么有袋动物是如何从美洲迁徙到澳洲的呢?
在多万年以前,南极大陆并没有移动到今天的位置上,它连接了南北美洲和澳洲大陆,在当时的南极大陆上,有不少温带雨林,这样的环境优势,吸引了许多有袋动物进入到南极大陆生活。
这些有袋动物又逐渐一路向南,穿越南极大陆,最终在澳洲安家落户,科学家也曾在南极大陆的西摩岛上发现有袋动物及亲缘物种的化石,这也证明了南极大陆曾经生活着有袋动物。
科学家在澳大利亚发现了万年前的古老有袋动物化石,这些化石和南美洲发现的有袋动物化石如出一辙,这也说明了,两块大陆上的有袋动物拥有共同的祖先。
不过,在澳洲,有袋动物化石的记录出现了一段万年前的空白期,在万年前,澳大利亚逐渐出现了大量的有袋动物,生物多样性也开始丰富起来,逐渐出现了考拉、袋熊、袋狸、袋獾、袋狼、袋鼠等动物的近亲生物。
但这些有袋动物是如何在澳洲熬过了五次物种大灭绝,得以幸存下来的,这仍然是一个谜团。从北美到南美,再到南极大陆,最后才来到澳洲,有袋动物的栖息地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地变化。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